一分赛车6码选号必中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习近平

崔效锋

姓名:

崔效锋

性别:

崔效锋.png 

职称:

研究员

学位:

硕士

电话:

010-62842647

传真:

010-62846732

Email:

cuixfeng@sina.com

邮编:

100085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1号地壳应力所

更多信息:

 

简历:

崔效锋,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生于陕西;

1979—1983年  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地球物理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3—1986年  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大地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至今  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

2006年  被聘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任职:

1) 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4)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5)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现为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和中国地震等期刊的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

从事构造物理学、地震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地球动力学的等方面研究。

学科类别:

地球物理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06CB202203)“地震应力环境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2012.10-2014.12,专题负责;

国土资源部重大专项课题(编号SinoProbe-06-04)“构造应力分析方法研究与应力探测数据集成”,2009.01-2014.12,课题负责;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大震应急产品产出服务技术规范”(编号201208003-05)协作任务“构造应力场图产出技术规范研究”,2012.01-2013.12,负责;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地震断裂带的应力环境、应变能的分布及其与地震的关系”,2008.10-2013.12,专题负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编号2006CB202203)“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2006.01-2010.10,专题负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编号2004CB418404)“断裂带物理特性与地震震源物理”,2004.01-2009.10,子课题负责;

财政部科技专项“南北地震带震情强化跟踪任务”:“南北地震带川滇交界地震危险区应力监测”,2005,负责;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2003.01-2006.10,课题负责;

国家科技平台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建设”,2003.01-2005.12,课题负责;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2000.1-2002.12,专题负责。 

 

获奖及荣誉:

2004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代表论著:

(要求按照论文发表时间,倒序排列。)

1) Xiaofeng Cui, Yanhua Wang, Minjie Zhu, Xingping Hu & Furen Xie. 2013. The variations of stress parameters with depth in upper crust in Chinese continent.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situ Rock Stress(ISBN-978-4-907430-00-9):974-979.

2) 胡幸平,崔效锋. 2013.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8(4):351-360.

3) 胡幸平,崔效锋*,宁杰远,陈连旺. 2012. 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 地球物理学报,55(08):2561-2574.

4) 王艳华,崔效锋*,胡幸平,谢富仁. 2012. 基于原地应力测量数据的中国大陆地壳上部应力状态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55(09):3016-3027.

5) 骆佳骥,崔效锋*,胡幸平,朱敏杰. 2012.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综述. 地震研究,35(3):309-317.

6) 崔效锋,胡幸平,俞春泉,陶开,王艳华,宁杰远. 2011.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6):1063-1072.

7) 崔效锋,谢富仁,李瑞莎,张红艳. 2010.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非均匀特征与煤田深部应力状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9(Supp.1):2755-2761.

8) 俞春泉,陶开,崔效锋*,胡幸平,宁杰远. 2009. 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 地球物理学报,52(05):1402-1411.

9) 胡幸平,俞春泉,陶开,崔效锋,宁杰远,王艳华.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06):1711-1718.

10) 李瑞莎,崔效锋,刁桂苓,张红艳. 2008.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地震学报,30(6):570-580.

11) 崔效锋. 2006. 伽师及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地震学报, 28(4):347-356.

12) 崔效锋,谢富仁,张红艳. 2006.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地震学报,28(5):451-461.

13) Xiaofeng Cui, Gang Su, Qunce Chen, et al. 200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derived from manifold data in Yumen area, Gansu of China. In-situ Rock Stress, Lu, Li, Kjorholt & Dahle (eds):379-384.

14) 崔效锋,谢富仁,赵建涛. 2005.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 地震地质,27(2):298-307.

15) 崔效锋,姜波,谢富仁. 2004.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系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4(4):107-112.

16) 赵建涛,崔效锋,谢富仁. 2002. 唐山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强度的初步分析. 地震学报,24(3):268-276.

17) 崔效锋,谢富仁. 2001.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地震,17(3):280-288.

18) 崔效锋,谢富仁. 1999.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地震学报,21(5):5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