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赛车6码选号必中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习近平

朱守彪

姓名:

朱守彪

性别:

职称:

研究员

学位:

理学博士

电话:

010-62846719

传真:

62846719

Email:

zhusb@pku.edu.cn;

zhushoubiao@gmail.com

邮编:

100085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路1号

主要工作经历:

朱守彪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2020/01---,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

2006/05–2019/1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实验室,研究员

2018/07-2018/09,日本神户大学,都市安全系,外聘教授(研究员)

2007/09–2011/0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博士后(二期)

2005/09–2006/03,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计算中心,访问学者

2003/09–2005/09,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博士后

1993/10–2006/05,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现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科学系/地球物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地震破裂动力学;构造应力场、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理;地震活动性及其有限元数值模拟;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地震、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

主要学术成绩:


1.发展了新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新的方法可以连续模拟缓慢的地震孕育过程(百年尺度或更长)及瞬态的地震破裂过程(数十秒)。模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有限元方法在连续模拟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破裂方面有独到的优点;对拟将开展的数值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应用改进后新的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汶川大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成功地获得了汶川地震震间的应变状态和同震破裂图像,揭示了控制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动力学机制,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上强震的复发规律及其所遵从的统计学特征,特别是从物理上定量解释了为什么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地表变形小、地震活动性水平较低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原因;同时模拟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向北东方向发生单侧破裂(或不对称的双侧破裂)的动力学机制。

3.初步解决了汶川地震中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北川地区远离汶川震中超过100多千米,但其震害极其严重,这一反常现象困扰着地震学家长达10年之久。通过对汶川地震断层破裂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是复杂的断层几何(高川右弯)促使北川地区局部区域产生超剪切破裂,地震动得到显著放大,从而导致了北川地区极重震害。

4.改进了b值的计算策略,发现了2008汶川大地震之前存在明显的b值前兆异常现象,这将为强震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

5.改进了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的方法,计算了2013年芦山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发现芦山地震的余震不是由其主震的同震位错产生的库仑应力触发所致,而是由地下流体、震后余滑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所触发。同时,定量分析计算了汶川-芦山地震的地震序列,从力学上阐述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内在关联。

6.提出了基于GPS观测、综合利用两种插值技术(克里金及拉格朗日插值)来计算地应变率场的方法。经考察对比检验,发现该方法计算简单、精度高、稳定性好,计算的结果与地质构造及地震机制等结果有可比性;并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应变率场及其误差的空间分布以及应变率场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7.提出了利用GPS观测的时间序列资料反演强震后地表变形机制的方法,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震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定量给出了集集地震后震后余滑、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对地表变形的贡献大小。

8.通过科学计算,定量给出了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尽管震级不高,但震害非常严重的动力学机制。此外,研究了不同的摩擦本构关系对地震破裂动力学过程的控制作用、断层两侧介质的物性不同对断层自发破裂过程的影响、以及影响地震滑坡的动力学因素。

9.通过遗传-有限单元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定量给出了边界作用力、高山地形扩展力以及下地壳对上地壳的拖曳力对现今构造应力场的贡献大小。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地壳所所长基金项目:“强震活动的数值模拟及其在川滇地区大震预测及灾害评估中的应用”,2020/01—2023/12,主持;

2.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Ms=7.1)产生超剪切破裂的动力学机制研究”,2019/01-2023/12,主持;

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断层破裂过程复杂性的动力学机制研究”,2016/01-2019/12,主持;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104,“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2018/01-2022/12,参加。

获奖及荣誉:

1.“强震孕育和发生动力学过程的模拟研究”,于2014年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分布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于2008年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

[1]朱守彪, 2020.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震间与震前变形场特征及其对强震预测的启示.地球物理学报,63(2):427-439.

[2] Chen J., Zhu, S*, 2020.Spatial andtemporal b-valueprecursorspreceding the 2008 Wenchuan, China,earthquake (Mw=7.9): Implications forearthquakeprediction.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2020, Doi: 10.1080/19475705.2020.1784297.

[3]唐荣江,朱守彪*, 2020.不同摩擦关系对地震破裂动力学过程影响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2020,Doi:10.6038/cjg2020O0031.http://www.geophy.cn//CN/10.6038/cjg2020O0031.

[4]Yuan, J., Wang, J., Zhu, S. (2020). Effects of Barriers on Fault Rupture Process and Strong Ground Motion Based on Various Friction Laws. Applied Sciences, 10(5), 1687.

[5]袁杰,崔泽飞,朱守彪*,王进廷, 2020.强震孕育-发生循环过程的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已录用,待发表.

[6] Zhu, S.*, Yuan, J., 2020.Physical Mechanism for Severe SeismicHazardin the 2010 Yushu, China, Earthquake (Mw= 6.9): Insights from FEM Simulations.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待发表.

[7]陈洁,朱守彪, 2020.高阶交错网格和PML吸收边界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中的应用.地震地质,2020, 42(3),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0.

[8]张群伟,朱守彪*, 2019.断层两侧各向异性介质对地震破裂过程影响的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2):4706-4717.

[9]张群伟,朱守彪*, 2019.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 41(3), 649-669.

[10]朱守彪,袁杰, 2018.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地区极重震害的物理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8, 61(5): 1863-1873,doi: 10.6038/cjg2018M0111..

[11]Zhu Shoubiao, 2018. Why did the most severe seismic hazard occur in the Beichuan      area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Insight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81:79-91.http://doi.org/10.1016/j.pepi.2018.05.005.

[12]朱守彪*,袁杰,缪淼,2017.青海玉树地震(Ms=7.1)产生超剪切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10): 3832-3843,doi: 10.6038/cjg20171013.

[13]缪淼,朱守彪*, 2017.流固耦合作用对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4): 1457-1469.

[14]袁杰,朱守彪*, 2017.断层阶区对产生超剪切地震破裂的促进作用,地球物理学报,2017,  60(1):212 -224.

[15]Yuan, J., Zhu, S*.,2016. Distribution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due to dynamic ruptures across a bimaterial fault: 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hazard analys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6, 131, 81-94.

[16]Zhu S.,2016. Is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Mw= 6.6) a strong aftershock of the 2008 Wenchuan, China mainshock (Mw= 7.9)?. Journal of Geodynamics,99(9):16-26.

[17]朱守彪,袁杰.2016.2008年汶川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9(11): 4063-4074.

[18]Zhu*, S., and Miao M., 2015. How did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Ms=7.0 ) trigger its aftershocks? Insights from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calculations.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2015, Doi: 10.1007/s00024-015-1064-3.

[19]袁杰,朱守彪*,断层自发破裂动力过程的有限单元法模拟.地球物理学报, 57(1), 138-156, 2014.

[20]袁杰,朱守彪*,2014.断层阶区对震源破裂传播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7(5), 1510-1521..

[21]ZhuS.*, and P.Zhang, 2013. FEM simulation of interseismic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Tectonophysics,584,64~80.

[22]ZhuS.*,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Natural Hazards, 69(2),1261-1279, 2013.

[23]Zhu S.*, Y.Shi, M. Lu, F. Xie, Dynamic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56(10), 1769-1779, 2013.

[24]缪淼,朱守彪*,2013年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地震学报, 35 (5),619-631,2013.

[25]缪淼,朱守彪*,俯冲带上特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余震触发效果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55(9):2982-2993,2012.

[26]张培震*,朱守彪,张竹琪,王庆良,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机理.地震地质,34(4),566-575, 2012.

[27]Zhu S.*, Y.Shi, 2011.Estimation of GPS strain rate and its error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continent,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0(1),351-362.

[28]Zhu S.*, P.Zhang, 2010.Numeric modeling of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the 2008 Wenchuan, Sichuan, China earthquake,Bull. Seismol. Soc. Am.,100(5B),2825–2839.

[29]朱守彪*,张培震,石耀霖.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3(6):1409-1417, 2010.

[30]朱守彪*,张培震,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52(2): 418-427, 2009.